一张老照片 三代学会情
在翻看胶东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老相册的时候,里面有一张黑白色的大合影特别显眼,照片是山东省中医学会一九六二年年会全体代表合影,落款为1962年12月24日。时光荏苒,掐指算来山东省中医学会已经成立60年了,而我们柳氏医派三代人作为“学会”不同时期的理事、委员,与“学会”也相向而行了60年,这其中的缘份深深,感情浓浓,柳氏三代人,共同见证了山东省中医学会的成长和壮大。
一、柳吉忱先生:相伴“学会”30年,用生命书写华章。
1962年5月山东中医学会成立,我的始祖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被推举为理事。同年12月17日,学会首届年会在济南召开,全省120名代表与会,时任副省长余修,省卫生厅代理厅长王瑛、副厅长刘惠民,省科协副部长萧传璞等领导同志到会讲话致贺,从而开启了山东中医学会带领山东中医人耕耘跋涉的新征程。年会上,王瑛厅长提出了学会工作的四条意见:1.继续加强中医中药防治疾病的研究工作,努力提高医疗质量;2.积极鼓励、支持和组织名老中医整理注解古代医籍,总结自己的医疗经验,著书立说,传流后代;3.帮助中医药人员带好徒弟,继承祖国医药学、培养新生力量,壮大中医药队伍;4.继续组织广大中医药人员,经常进行温课活动,不断提高医学理论水平,更好地指导医学实践。首届年会并于翌年6月结集了《论文汇编》,柳吉忱先生的两篇大会交流文章“中药治疗食道癌胃癌及肝癌的观察”和“蝼蛄散治疗肾炎水肿的观察”选入论文集。
1979年6月,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烟台地区分会成立,产生第一届理事会,柳吉忱先生又出任副理事长。
柳吉忱先生始终秉承山东中医学会“四条工作意见”,“防病治病”、“著书立说”、“培养新生力量”、“温课提升医疗水平”。于防病治病、著书立说,先生一生勤于临床,敢于挑战疑难病,小儿脑积水、脑囊虫病、风湿类风湿病、癫痫、乙脑、流脑、钩端螺旋体病、流行性病毒性肝炎、肾炎、各种癌症等,均有成熟的治疗思路和疗效,一生救人无算,直至73岁才离职休养;因于“学术交流”和“传流后代”,他撰有30余篇学术论文在各级期刊发表或学术会议交流,有《柳吉忱中医四部经典讲稿》《柳吉忱诊藉纂论》出版,《周易卜筮》《脏腑病症辨证临证纲要》《临床经验汇辑》《济众利乡篇》等10余部书稿结集;于“培养新生力量”“温课提升水平”,他先后主持举办7期胶东地区中医进修班,担任“莱阳中医学校”温病课教师,先后培养进修班学员320余人,课徒教子十余人,又于1987年以78岁高龄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,成为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的先驱。
柳吉忱先生从1962年山东中医学会成立,到1979年烟台中医学会成立,再到1987年支持柳少逸老师创办“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”和“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”,他一心扑在中医事业的发展和“学会”工作上,直至离世前三天,他还在撰写临证经验《济众利乡篇》,遗憾的是这本《济众利乡篇》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也没能完成。先生用一生时间实践着“学会”的“四条意见”。
从1962,到1992,整整30年,对于先生而言,与刘惠民、周凤梧等一代中医人一起,共同呵护下,一步步将山东中医学会推向了全国前列。
二、柳少逸老师:为中医而生的人,参与并见证了“学会”的辉煌。
胶东柳氏医派集大成者柳少逸老师,从医至今逾60年,对“学会”情有独钟。1987年他在柳吉忱先生的支持下,创办“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”和“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”(简称“两会”,后分别更名为“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”和“山东中医药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”),并出任理事长、会长,在他主持“两会”期间,先后举办学术年会12次,承办省级学术专题会10次,国家级学术专题会1次。基于他在“学会”工作的创新领先,先后被山东中医学会心脑病专业委员会、肾病专业委员会,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,吸收为委员(或理事)。古稀之年他又应邀担任“烟台市中医药学会民间传承委员会”名誉主任委员。可以说柳老师的从医路上一直有“学会”相伴。
柳老师无心仕途,不慕虚名。他常言,“办会、写文章、阅文章,是利人利己的好事情。不但提携后学,从中也丰富自己的知识。作为中医,必须有为中医而生的信念才行。”如今随年至耄耋,不再负责委员会的具体工作,但是作为委员,每一届学术年会他都参加。“学会”每一次的讲座,他都认真准备,一丝不苟。他说“不认真准备,岂不是浪费别人的时间?那是对中医的亵渎,对中医人的不尊重。”以柳老师的思维,“理事”就要理事,“学会”的理事当然要“理学术的事”。基于此,他得暇即撰写临证经验、讲稿,经年积累下来,成就了一大笔“财富”。作为“学会”专业委员会委员,他仅会议讲座和学术交流文章,就结集了《柳少逸医论医话选》《柳少逸肾病研究发微》《柳少逸象数医学发微》《柳少逸经络研究发微》等十余册。多年来,柳老师沿续着柳吉忱先生对待“学会”工作的学研态度,视“学会”如沃土,辛勤耕耘40余年。基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方面,柳老师先是接手“山东扁鹊国医学校”,后于1995年创建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,2004年又创办莱阳市圣惠职业中专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如今他所培养的近万名中医学子,早已遍布全国,成为国家基层医疗的中坚力量。2018年,他又以76岁高龄开设“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”,三年时间教子课徒26人。先后出版中医著作近40部,可谓丰产又丰收。
传庚接续,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,柳老师在“学会”的学术舞台上活跃了40年!他不但通过“学会”平台助推了一批批优秀青年中医的快速成长,也见证了“学会”的发展、壮大和辉煌。而今的山东中医药学会,从建会时的102名会员,发展到如今的在册会员2万余人,79个专科分会,“学会”架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然而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医人的情怀,就如同柳老师一样,勤于临床,长于学研,然而却不曾停歇,用一张张处方书写着为中医而生的人生。
三、柳氏医派新生代:“学会”助力我们成长,我们助力学会发展。
柳氏医派新生代,也一直拥抱着“学会”,积极参与“学会”的活动,如汉敬德、刘玉贤、柳朝晴、王爱荣、刘菁等,都是“学会”各分会委员,他们受益于“学会”的滋养,也愿意为“学会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笔者本人2014年被肾病专业委员会吸纳为委员,深得老委员柳少逸老师的培养,和主委张法荣教授的扶植和提携。8年来,从最基层的小医院走上了“学会”大平台,2020年张教授又力荐推举,使我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,走上更大的学术“大舞台”。
有道是“眼界有多宽,境界就有多高”,柳氏三代人相伴“学会”60年,柳氏医派的发展也得益于“学会”的学术大平台。立足平台,才能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。去年4月,“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合膏滋方治疗儿童脑瘫”技术,入选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广项目;11月,“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学术思想及传承方式研究”,列入山东省中医药科技项目;就在上个月,“胶东柳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”入列齐鲁医派学术传承工作室项目。柳氏医派新生代将秉承老师的教诲,立足柳氏中医研究,与“学会”共奋进!
中医学要发展,需要“学会”这个大平台。以“学会”为平台的学术交流,摒弃了门第之界袢,让会员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。在这个平台上,尹常健、柳少逸、张法荣等学界前辈,一直以“不误人子弟”的信念,引导着中医学这艘大船乘风破浪远航,年轻一代中医人也当时刻心怀悬壶济世众生的初心。如此同心,中医必将振兴,“学会”也必将辉煌!
王永前
2022年4月8日于莱阳复健医院